傲天中文网www.atzww.com

“我们不能依赖传统化学燃料,它们在长时间的任务中效率太低,”李卫东在一次技术会议上冷静地说道,“核聚变反应堆不仅能够为飞船提供持续的动力,还能为我们的科研设备提供长期稳定的能源。”

研发进展:李卫东的科研团队首先集中力量解决了核聚变反应堆的体积与散热问题。在地球上,核聚变反应堆需要庞大的设备和复杂的冷却系统,但在太空中,必须缩小设备的体积,并设计出更高效的散热系统。经过几个月的研发,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超导磁约束系统,能够在相对小的体积内稳定控制核聚变反应,并通过太空中自然的真空环境来提高散热效率。

“这将是我们登月任务的核心技术,”李卫东看着全息屏幕上的设计图,满意地点了点头,“有了这个系统,我们的飞船将拥有比漂亮国和毛子国登月任务更强大的续航能力。”

为了确保登月任务的安全,李卫东决定为登月飞船配备一套自主控制与精确导航系统。与漂亮国和毛子国早期登月任务中使用的手动控制不同,李卫东的登月飞船将完全依赖于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系统来完成着陆和升空任务。

飞船的自主控制系统将结合太空中的多种传感器数据,实时计算飞船的速度、角度和位置,确保飞船在月球表面能够实现精确的软着陆。同时,飞船还将配备一套多频段激光雷达系统,能够实时扫描月球表面的地形,帮助飞船选择最安全的着陆地点。

“我们必须确保飞船能够在最复杂的地形条件下自主选择最佳着陆点,”李卫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道,“月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变,我们不能依赖飞行员的手动操控,必须让系统做到自动化。”

研发进展: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量子计算技术的自主控制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大量复杂的运算,确保飞船在着陆过程中能够实时调整飞行路径。此外,团队还为飞船设计了一套冗余推进系统,即使主推进器出现故障,飞船也能够通过备用的推进单元完成软着陆或再次升空。

登月任务的另一个关键挑战是生命支持系统的设计。由于此次任务不仅仅是短暂的登月,李卫东计划在月球上进行长时间的资源开采,这意味着登月人员需要在月球表面停留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因此,飞船的生命支持系统必须能够为船员提供足够的氧气、水和食物,并有效处理废物,确保船员的健康与安全。

李卫东的团队决定采用一种闭环生态系统,通过飞船内部的植物培养舱和水循环处理系统,实现氧气和水资源的自我循环。植物培养舱不仅能够为船员提供新鲜的食物,还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减少对外部补给的依赖。

“我们必须让飞船具备自我维持的能力,”李卫东冷静地说道,“这不仅是为了节约资源,更是为了应对任何突发情况。”

研发进展: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微型生态循环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在飞船内部有效循环水资源,并通过人工光源和植物培养实现氧气的自我供给。此外,团队还为飞船设计了一套废物处理与再利用系统,能够将船员产生的废物转化为能源或肥料,进一步减少资源消耗。

李卫东深知,登月任务的真正目的是在月球上建立一个长期的资源开发基地,因此,月球基地的建设是这次任务的另一个核心部分。为了确保月球基地能够长期运行,李卫东决定采用模块化设计,确保基地能够根据任务需求进行扩展和调整。

李卫东的月球基地设计方案采用了模块化结构,每个模块都具备独立的功能,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组合与扩展。这些模块包括生活舱、科研舱、能源舱和开采舱,每个舱体都具备独立的生命支持系统和能源供给系统,确保即使某个模块出现故障,整个基地的运行也不会受到影响。

“我们不能一次性建成一个庞大的基地,而是要让它具备灵活扩展的能力。”李卫东在规划会议上强调道,“每一个舱体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能够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组合和升级,这样我们就能随着任务的推进,不断扩展基地的规模和功能。”

研发进展:李卫东的团队设计了一种充气式舱体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在发射时压缩至最小体积,抵达月球后通过充气展开,形成一个坚固耐用的舱体。充气舱体不仅能够有效节省发射成本,还能够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此外,科研团队还为基地设计了一套自动化搭建系统,能够通过机器人和无人机在月球表面自动搭建和扩展基地。

为了确保月球基地能够长期运行,李卫东决定采用太阳能与核聚变相结合的能源供应方案。月球表面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尤其是在月球的极地区域,几乎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阳光照射。李卫东计划在月球基地周围部署大规模的太阳能板阵列,为基地提供日常的能源供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