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私着《魏略》——鱼豢 (1 / 1)
傲天中文网www.atzww.com
鱼豢,长鱼氏,京兆人,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着名史学家。
鱼豢,是曹魏末期至晋朝初期的着名学者、史学家,撰写有着名的纪传体史书《魏略》,《魏略》为部八十余卷,每部皆有数十篇,约合八百余万字,是魏、晋时期不可多得的史学巨着。《魏略》是鱼豢私自撰着的,一般皆说其记事止于魏明帝,但据《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魏略》记有嘉平六年,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及郭太后,议立高贵乡公事甚详,则知《魏略》记事非只止于明帝,而是止于三少帝时。
近代学者张鹏一,在《魏略辑本》中称:“鱼豢死于晋太康以后,即鱼豢入晋朝后还活了十六年以上,可知鱼豢不曾仕晋。”看来,鱼豢是忠于曹魏,而耻为晋臣者,故而在《魏略》中叙事颇为注重品节作风。裴松之所注的着名《三国志》,其引用之书以《魏略》为最多,如今《魏略》虽早已亡佚,但从裴松之的注中尚可窥知其梗概,从《魏略》的内容和文字看,其内容还是相当严谨的。
鱼豢是陕西关中人,源出春秋姬姓晋国长鱼矫氏族,所以对西戎故地即西北的风土人情多有叙述,因此在《三国志东夷传》中,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不仅能补诸多陈书之缺,而且史料价值也极为珍贵,被历代史家称誉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在《魏略》中,鱼豢很注意对三国时期,各阶层人物的描写,例如他为董遇、贾洪、邯郸淳、薛夏、隗禧、苏林、乐祥七人作《儒宗传》,其序曰:“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至太和、青龙中,中外多事,人怀避就,虽性非解学,多求诣太学。太学诸生有千数,而诸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无能习学……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嗟夫!学业沉陨,乃至于此,是以私心常区区贵乎数公者,各处荒乱之际,而能守志弥敦者也。”
由此可知,在曹魏国时期,贵族子弟们入太学,多是为了躲避服役,而在太学中教授生徒的博士们也大都粗疏,学无根底,当时朝中公卿以下,能执笔为文者也不到十人,无怪乎鱼豢要叹息当时学术、文化的坠落了。鱼豢在《儒宗·董遇传》中,介绍了董遇接受弟子的先决条件,即不论学习什么书,都“必当先读百遍”。他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鱼豢在《儒宗传》中,还深刻揭露了地方大姓豪族,欺凌非富强之家的情景。
《薛夏传》中鱼豢说:“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阎、任、赵四姓,常雄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东诣京师。太祖宿闻其名,甚礼遇之。后四姓又使囚遥引夏,关移颍川,收捕系狱。时太祖已在冀州,闻夏为本郡所质,抚掌曰:“夏无罪也,汉阳儿辈直欲杀之耳!乃告颍川,使理出之,召署军谋掾。”从中可见,当时天水郡四姓豪族,平素称霸郡中,单家薛夏独不肯降事之,四姓豪族们便千方百计地,想对他下毒手,薛夏在投奔曹操后,四姓仍企图捕他论罪,地方豪族对名闻中原的学者尚如此狠毒,那么一般单家百姓所受不法豪族的欺压程度,自然更不在话下了。
万分可惜的是,鱼豢所撰的《魏略》,在唐朝后期的战乱之中绝大多数皆已亡佚,今天人们所见的两种辑本,其内容还不到原着的二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