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唐宋八大家上 (1 / 2)
傲天中文网www.atzww.com
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文学成就:
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当时流行的骈偶文风,提倡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强调文章要言之有物、文以载道。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语言精炼、思想深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写作理论影响深远:提出了“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为后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作品丰富多样:现存的诗文有 700 余篇,其中散文近 400 篇,类型涵盖赋、诗、论、赞、书、说、传、记、序、哀辞、祭文、碑志、表、杂文等多种体裁。代表作品有《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进学解》以劝学为名,自喻自身的遭遇,《祭十二郎文》则情感真挚,被称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2. 政治生涯:
仕途坎坷:贞元八年(792 年)进士及第,但在仕途上多次遭遇挫折。曾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百姓疾苦,请求朝廷减免赋税,被贬为阳山县令;又因“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险些被处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有一定政绩:在地方为官时,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举措,如在袁州任职时,改革当地买平民为奴的风俗;在潮州,抵制异端邪说,推崇儒道,延请赵德担任海阳县尉管理州学,还拿出自己的俸禄作为兴学的本金。
3. 思想贡献:
推崇儒学:韩愈极力推崇儒家思想,维护儒家的道统,强调尧舜至孔孟的一脉相传。他认为儒家的仁、礼、义、信是做人之本,儒家的忠恕之道是立身之本。
哲学思考:其哲学思想在天命观、天人观、鬼神观、人性论等方面都有体现。他对传统的天命论有所怀疑,认为天命是渺茫的,不能干涉人类社会的善恶。
总之,韩愈在中国文学、政治、思想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是河东郡,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也被称为“柳柳州”。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成才:柳宗元出生于长安,四岁时已熟读多篇古代辞赋,展现出极高的天赋。他的幼年在长安度过,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十三岁时随父亲在湖北、江西等地游历,增长了见识。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同年考中的刘禹锡成为他的好友。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柳宗元考取博学宏词科,历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等职。
参与革新: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负责革新朝政的舆论宣传工作,写作了一批配合革新事业的文章。然而,这场革新因触动了宦官和保守派的利益,很快失败。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柳宗元则先被贬为邵州刺史,随后又加贬为永州司马。
贬谪岁月:在永州的十年间,柳宗元的生活极为艰苦,他寄居于永州龙兴寺,母亲也在此期间病故。但这段经历也让他更加接近人民,深刻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着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等)、《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三戒》等,这些作品批判了黑暗现实,传播了进步主张。
主政柳州: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被召回京,但很快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在柳州,他积极推行改革,释放奴婢、重修孔庙、组织挖井、引导农林生产等,使柳州的社会秩序、文化教育和经济状况都得到了改善。他还帮助众多奴婢获得赎身,这一举措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广泛赞誉。
2. 文学成就:
散文方面: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代表作有《封建论》,深入探讨了封建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批判了封建世袭制度的不合理性;《捕蛇者说》通过描写捕蛇者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寓言方面:他的寓言作品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寓言的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代表作有《三戒》,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以动物的形象寓指那些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得意忘形的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寓意。
山水游记方面:其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以永州和柳州时期的作品为代表。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山水的美丽景色,还寄寓了他的身世之感和对国家政治的关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3. 思想贡献:柳宗元是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他系统发展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创造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高峰。在哲学着作《天说》《天对》等作品中,他对当时流行的天命观进行了批判,强调了自然的客观性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总的来说,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和思想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精神和成就也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
欧阳修(1007 年 - 1072 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欧阳修生于绵州,四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前往湖北随州,投靠叔叔欧阳晔。因家贫,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读书写字。他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十岁时常去借书抄诵,偶得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后日夜通读。天圣八年(1030 年),欧阳修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仕途起伏:景佑三年(1036 年),他为范仲淹鸣不平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庆历三年(1043 年)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新政失败后,被守旧派攻讦为朋党,外放滁州、扬州等地。晚年因不认可王安石的变法,遭其诋毁,坚决请辞。熙宁五年(1072 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逝世,享年六十六岁,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2. 文学成就:
散文:欧阳修是北宋文坛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建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风。其散文作品众多,《醉翁亭记》是他的经典名篇,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成为千古名句。
诗歌:在诗歌方面,欧阳修使宋诗开始散文化、议论化,奠定了宋诗现实主义的基础。
词作:题材风格多样,具有民歌风味,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
3. 史学贡献:
提出“正统论”学说。
主持撰写《新唐书》;独自编写《新五代史》,这两部史书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