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上元节 (1 / 2)
傲天中文网www.atzww.com
元宵节一直都是大周时期每年的正月15,这一天都是民间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
大周人通过祭祀这一节日表达自己的感情。
元宵节虽然在大周兴盛,却并不是在大周兴起的,具体起源于哪朝哪代并无明确记载。
根据史记卷二十四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祀太乙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史记中记载的这种祭祀活动,从业道明进行这种活动时,常常烈在火坛旁。
后朝代元宵节张灯习俗颇为相似,所以很多文人认为汉代的这种祭祀活动就是最早的元宵节。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宵节、元宵节、灯夕节,主要通过放河灯、设宴出游等方式来庆祝。
从14日起,张灯3夜或者午夜元宵节定在每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此夜举行庆祝活动。
节日当天,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安排庆祝活动,以延续春节热闹的气氛。
元宵节热闹的习俗代代相传,到了大周达到了一个顶峰,大周元宵节习俗繁多,内容丰富,吃汤圆、祭财神、迎紫姑等等。
不过这些都只是随着人们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只有张灯习俗活动才是从元宵节萌芽开始就出现的。
但是因为元宵节起源并没有统一说法,所张灯习俗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
当然,关于张灯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一般大多数人都认认为是汉代。
盛唐之后,张灯的习俗才渐渐盛行,并且只在宫廷和达官贵族中流行,普通百姓并不流行。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只是偶尔点灯庆祝元宵节。
元宵节到了大周才真正的能被称为狂欢节。
因为到了大周,这些庆祝活动和习俗才真正走向平民百姓,展现出普天同庆,与民同乐的精髓。
从大周开始,元宵节就作为中华民族的精髓,深深植根于民族魂魄之中。
公元960年,大周建立,周太祖黄袍加身,很快就结束了安史之乱之后长期的藩镇割据状态。
虽然有些地方仍未收复,但在之后大周统治的一百多年里,社会基本稳定,周王朝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休养生息,发展农耕和经济。
在一系列措施下,大周的经济发展渐渐有了起色,不仅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商品经济的萌芽和产生,一些商人聚集到城市进行商业贸易,刺激了消费,也激发了大周文人的灵感。
元宵节是大周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对大周人的生活影响重大。
而大周的庆祝活动远远不止张灯吃元宵,从唐代延续来的大型百戏同样作为庆祝元宵的活动。
百戏表演声势浩大,除了歌舞表演,还有一些杂技表演,上至皇室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尽情享受这场盛大的节日所带来的欢乐。
大周文人众多,写诗作词的文人更不在少数,尤其是大周的皇帝,几乎个个都会作词,甚至有一些还是比较出名的大词人,帝王直接参与创作元宵词的也非常多,周徽宗就曾经创作过多首元宵词。
文人大量创作元宵词,与当时大周实行的国策和文人的心态脱不了干系。
大周虽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不断,但是统治者却认为外患不足以令人担忧。
作为经济繁荣的朝代,商业发达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包容性强,人们不觉得有任何忧虑。
恰恰相反,大周统治者认为自身国力强大,故而不思进取,尽情享乐。
这也给大周文人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自己生活在盛世,而元宵庆祝活动更是这种盛世的体现,所以才会大量创作元宵词。
大周原本是有宵禁的,与现在的一些地方宵禁一样,到了时间便禁止进行商业活动,不允许在街道上穿行,由金吾卫负责在街道上进行巡逻和戒备,防止行人在大街上徘徊。
到了周太宗时期,就渐渐放开了宵禁,毕竟对于大周朝来说放开了宵禁才能有更多的经济活动,收取更多的税收。
大周朝上元节节日有五天假期。
大周人观赏灯会出门前一般都是要化妆一番。
大周男人主要装扮以簪花为主,有些爱美的的男子有敷粉的习惯,以让面容显得更为白皙光洁,这种化妆方式在文人雅士以及贵族阶层中较为常见.
周朝男人比女人更爱美。
从耄耋老人到稚嫩孩童,皆钟情于花,且人人皆有簪花之举。
在周代,男子簪花实属平常之事,无论皇亲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曾有簪花扮美的经历。
大周皇帝更是别具一格,对有功之臣的赏赐并非金银财宝,而是亲自为其簪花。
皇帝所簪之花,臣子即便不喜,亦不敢推辞,因这朵花蕴含着非凡意义。
实则男子对花的喜爱可追溯至唐代,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便是他 46 岁进士及第时的有感而发。
唐朝新科进士于衢江杏园设探花宴,会选出最年轻俊美的两位进士,在长安城中寻觅最美的牡丹芍药,此二人被称为探花使,若未能寻得,则要受罚。
周朝美学承袭唐代且更胜一筹,簪花这一浪漫习俗亦得以传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